静 子 “从全国范围看,企业平均值需承担1.72万元的直接成本,其中二孩、三孩对应的成本不会更高”,近日,在中国人口学会2022年年会社会性别专委会分论坛上,来自全国妇联的杨慧副主任在测算育儿假成本时得出以上结论。 育儿假本来很美。从小家庭角度讲,力避“爸爸去哪儿”的尴尬,男女双方共担育儿责任是最重要出发点。从社会角度谈,尽量减轻对女性的职场种族歧视,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关系型社会是大民生。更进一步,提升整个社会的生育意愿,对冲老龄化所带给的消极影响更是立足整个国家、民族的长远考量。测算数据折射政策困境,小假期在充分发挥大作用的同时,亦给用工单位增加了极大的经济负担。理想应当照进现实,如何让纸面上的育儿假落在育龄夫妇的心坎里,是还包括企业在内的各主体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。 从政策缘起看,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《关于增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首托“希望地方政府探寻全面推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交会的育儿假、产休假”。2021年,“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”更是被载入新修改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。互为较“长牙齿”的刚性规定,“希望”“反对”等阐释则多了几分羸弱,这也就不难理解各地政策大多沦落“纸面上的幸福”,比如有职工就曾在人民网“领导留言板”控告申请育儿假被企业谢绝的遭遇。 回到育儿假成本这件事,企业每年以1.72万元倍数快速增长的高投入换短期内近似于无的较低产出,看起来明显有悖市场规则的交易似乎不是其所不愿主动分担的。缺少内在动力是一方面,是不是能力承担这笔极大的成本又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。有专家指出,工资性成本占整个育儿假成本的八成左右,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得多些担当,大有“政策请客,企业买单”之意。问题是,那些经营相对乏力、盈利本就不容乐观的企业能否再拿走富余资金惠及职工?如此看,回头好社会各方利益“平衡木”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。 “用众人之力,则无不胜也”,管窥各地实践,共担育儿假成本、分清分好“责任田”是被社会广泛拒绝接受的一种不切实际思路。比如,新修订的《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》明确规定“(育儿)假期用工成本分担,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”,即公共财政要分担用人单位的成本压力。此外,通过税费免除、用生育津贴覆盖面积假期工资等方式避免企业疑虑,亦是构建生育友好关系型社会的有益尝试。 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、国计民生。为此,育儿假绝不能沦为看得见、休不着的“纸面假”“伪福利”。优化、完善育儿假成本承担机制,构建政府、社会等主体对家庭的托举,自当沦为最重要施政导向,要抓实、抓细、抓到位。
【编辑:房家梁】 |